当前位置 :  首页 > 快讯

央视起底“黑水军”产业:谁是真正的“氪金”玩家?

来源 : 有车智联
发表 :  2025-09-15 21:07:49

近日,央视网《经济半小时》栏目推出最新专题报道——新能源汽车行业直面“网络黑产”挑战:坚决向恶意抹黑宣战!

该节目深度揭露了新能源汽车领域长期存在的“黑公关”与“黑水军”乱象。例如,此前引发网络热议的“蔚来汽车自燃爆炸”“小米汽车碰撞后车门锁死”等事件,经核查均为不实信息。目前,涉及虚假测评的多名博主已被依法追责。

车企深受其害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利益链条?为何“黑公关”现象屡禁不止?

image.png

节目中,小米、小鹏、蔚来、深蓝四家车企负责人接受采访,直指行业痛点。

车圈乱象:虚假信息如何摧毁企业信誉

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速发展,但“网络黑产”却成为行业毒瘤。所谓“黑公关”“黑水军”,即通过技术手段批量制造谣言,在评论区大量发布负面内容,甚至伪造事故视频,以达到抹黑竞争对手、扰乱市场秩序的目的。

以小米汽车为例,2025年1月,某博主通过人为断开小米SU7小电瓶,伪造“碰撞后车门无法打开”的测试视频,引发舆论哗然。后经证实,该视频为虚假测评,涉事团队已被警方控制。此外,从3月29日的SU7致命事故到SU7 Ultra碳纤维机盖争议,背后均有组织刻意引导舆论,导致小米汽车名誉受损、销量下滑。

image.png

对此,小米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公开表示,小米法务部2025年已对数百个造谣账号完成取证,并发起数十起诉讼,目前正等待开庭;同时,多起报警案件仍在侦办中。

受害车企不止小米,蔚来也曾遭遇类似攻击。例如,此前网络广泛传播的两段“新能源汽车起火”视频均指向蔚来。一周内,相关话题超百个,累计阅读量破亿。然而,蔚来公共关系专家柳志卿透露,第一段视频实为国外车祸场景,与蔚来无关;第二段视频则是AI合成,画面下方甚至带有AI软件标识。经核实,车主确认车辆无任何问题。

image.png

“利用生成式AI伪造事故视频、编造负面文章,已成为‘黑公关’的惯用手段。”柳志卿表示,“仅此类攻击,我们预估涉案金额达数千万元。但与实际损失相比,这仅是冰山一角——按上半年销售额计算,保守估计损失超10%,至少28亿元。”

image.png

更恶劣的是“节点化攻击”:车企新车发布前,集中投放抹黑通稿。例如,深蓝汽车推出六座新车型后,次日网络上便涌现大量攻击性内容,直指其核心卖点“空间宽敞”。深蓝汽车董事长邓承浩通过社交媒体回应,企业三年来持续遭受有组织、有预谋的“黑公关”攻击,相关证据已形成完整链条。他强调,作为具有军工背景和央企基因的国企,深蓝始终专注技术突破,但恶意攻击不仅消耗企业精力,更误导用户认知。

节目中,小鹏汽车相关负责人也表示,企业同样面临类似困扰。

“黑公关”的暴利与车企的维权困境

为何“黑公关”屡禁不止?根源在于一个“利”字。

部分媒体收取车企“保护费”后吹捧,未获利益则恶意抹黑;评测机构通过“编数据”“买结论”牟利,导致消费者选车时踩坑。节目中披露,某知名短视频平台官方报价显示,一名粉丝60万的汽车博主,单条1-20秒视频商单报价1.8万元,21-60秒视频报价2.6万元,60秒以上视频报价3.8万元。而知情人透露,“黑商单”报价更高——谁充值多就捧谁,同时拉踩其他品牌,某些虚假测评甚至可获利数百万元。

image.png

蔚来汽车董事长李斌在节目中提到:“公安部网安局曾破获一个‘黑公关’团伙,23人涉案资金超2亿元。与汽车研发的高投入相比,这种‘低成本高回报’的违法模式实在荒谬。”他指出,汽车研发涉及上万名工程师和数万名一线员工的心血,而“黑公关”仅需少数人即可操作,人效比惊人。

然而,车企维权却面临重重困难:

1.认证难:需证明侵权行为与销量损失的直接因果关系,法院认定标准严苛。黑公关甚至嚣张宣称:“赔钱也找不到我。”

2.赔偿低:蔚来某起维权案耗时1年多仅获赔60万元,而企业评估实际损失超10亿元;司法判赔额普遍仅数千至数万元,难以形成威慑。

在此背景下,企业每年需投入千万至亿元应对舆情。李斌曾感叹:“做‘黑公关’赚钱比造车容易多了。”


六大部门联合出击:整治网络乱象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社会工作部、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3个月的专项整治。

本次行动重点打击以下问题:

1.非法牟利行为:包括制作虚假图片、视频,编造故事,炒作涉车企负面话题;

2.有组织抹黑:通过“黑公关”“黑水军”批量发布不实信息,干扰企业正常经营;

3.技术造假:利用AI生成虚假内容,误导公众认知。

行业专家指出,此次专项整治不仅是对“网络黑产”的严厉打击,更是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随着监管力度加强,企业维权环境有望改善,而“黑公关”的暴利时代或将终结。

 针对汽车行业的网络乱象,存在三类突出问题:其一,恶意曲解车企销量起伏,对车企经营策略与发展规划进行攻击,以此博取网络关注,谋取商业利益。其二,夸大虚假宣传频发,如对汽车及动力电池的性能参数、功能特性、质量水平及销售数据等进行不实或误导性宣传,欺骗并误导消费者。其三,恶意诋毁与攻击行为,为打压竞争对手,恶意诋毁车企或产品,损害企业及商品声誉,甚至进行恶意投诉。

针对上述问题,通知明确要求,通过企业自查、畅通举报途径、深入分析研判,强化对汽车行业网络乱象的治理。建立快速响应机制,依法依规关闭并公开曝光一批涉事媒体账号。同时,深挖网络乱象背后的公关、营销代理团队及购买服务的车企,依法严惩。

最后需强调,当中国新能源汽车半年产销逼近700万辆,成为全球产业新引擎时,这种“泼脏水”“吹泡沫”的营销手段,虽或能带来短期利益,却会严重损害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黑公关现象不除,将对中国品牌的成长构成严重威胁。

责任编辑 : 宋姗姗

网友留言

登录  |   注册
无标题文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