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快讯

新长安战略调整下的高管轮换:三大派系的路线之争

来源 : 有车智联
发表 :  2025-09-15 21:01:47

仅成立一个月的新央企中国长安汽车集团,便在内部掀起了一轮密集的高层人事调整风暴。

image.png

8月下旬,杨大勇自长安福特重返长安汽车自主体系,接棒叶沛,全面掌管长安汽车乘用车业务——涵盖引力系列及启源品牌。

原长安汽车执行副总裁叶沛,此次晋升为常务执行副总裁,这一职位在长安汽车历史上尚属首次设立;而长安汽车资深元老米梦东,曾担任长安汽车造型设计院常务副总经理、总经理,以及长安汽车全球设计中心总经理,此次也荣升为长安汽车副总裁。

image.png

随着杨大勇的回归,长安汽车执行副总裁王孝飞卸下了福特业务的重担,不再分管阿维塔科技,转而担任长安福特汽车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并同时兼任长安福特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及产品副总裁;而阿维塔科技则交由长安汽车副总裁王辉接管。

在此次高层调整中,除了“长安系”内部的老将轮换,长安还迎来了唯一一位体系外的高管——姜海荣,前荣耀中国区CMO(首席营销官)加盟深蓝汽车,出任CEO;原深蓝汽车CEO邓承浩则继续担任深蓝汽车董事长一职。

短短一个月内,涉及7位高管职位的调整,彰显了长安汽车在升级为新央企后,为冲刺全球汽车品牌前十、成为世界级汽车品牌所做的准备。一场组织变革的风暴正在长安内部迅速蔓延,涉及长安引力、启源、阿维塔、深蓝、福特等多个自主与合资品牌,长安系老将履新,华为系高管加盟,各自肩负起全新的使命。

image.png

“技术派”与“营销派”的融合,成为长安汽车此次调整的一大亮点。在埋头苦干的同时,也要学会抬头讲好品牌故事;锚定世界级品牌目标,产品矩阵与战略规划需在“海外派”的引领下,大步迈向全球市场;在电动化的大潮下,转型决心坚定不移,升级为新央企后,更需直面新能源的考核与挑战。

一个月内密集的人事换防,背后隐藏着长安汽车更大的野心与期许。

在“海外派”的引领下,长安汽车正朝着世界级汽车品牌的目标迈进。

年产销规模达到500万辆、跻身全球汽车品牌前十、成为世界级汽车品牌,这是长安汽车升级后设定的宏伟目标。在“海纳百川”计划的推动下,长安汽车旗下各品牌纷纷将目光投向全球市场。掌舵新品牌后,如何消化海外市场,成为此轮高层履新的重要任务。

从分管阿维塔品牌的王辉背景来看,他曾任长安汽车海外事业发展部总经理、东南亚事业部总经理,主导战略规划及海外业务拓展。今年5月投产的长安泰国罗勇工厂,从选址到建设等工作均由王辉主导,他在海外市场拥有丰富的经验。借助其海外业务经验,加速阿维塔的海外市场拓展,正是阿维塔现阶段所迫切需要的。

今年9月,阿维塔亮相慕尼黑车展,展现了其全球化的雄心。截至目前,阿维塔科技已推进东盟、中东非、拉美等多个海外市场的布局。按照规划,2025年阿维塔将在海外市场覆盖50个国家和地区,销量目标达到1.5万辆;2026年进军欧洲市场;2027年实现海外销量6万辆。

从规模上看,阿维塔月销量已稳步迈过万辆大关,前8个月累计销量为79711辆,虽然增速较快,但与其他新造车品牌相比,排名仍然靠后,距离自身设定的22万辆年销目标还有不小差距。

王辉接管阿维塔后,显然需要在提升国内销量的同时,与同样具有丰富海外经验的阿维塔总裁陈卓携手,共同提高海外销量的比例,实现国内市场与海外市场的同步发展。对于王辉来说,这无疑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而备受热议的跨界管理层姜海荣,同样深耕海外市场多年,在荣耀品牌体系内历任产品营销部部长、海外营销部部长、西欧终端荣耀MKT部长等职务。此前担任深蓝汽车CEO的邓承浩,则相对更聚焦本土市场。在邓承浩看来,姜海荣的海外经验与自身的本土经验,可以“像拼图一样完美地拼接在一起”。

这对于正处于全球化加速发展和销量爬升期的深蓝汽车来说,至关重要。

image.png

履新后,邓承浩、姜海荣两位“掌舵人”共同面对媒体,目标明确:将深蓝汽车打造成“世界一流的电动车品牌”。目前,深蓝已在东南亚、中东、欧洲等地初步落地,从产品矩阵来看,深蓝接下来的重点市场也放眼全球,DEEPAL S05将登陆欧洲市场,DEEPAL S07进军德国。

虽然姜海荣没有像王辉那样与汽车直接挂钩的海外经验,但他在海外市场推广3C产品的丰富经验,也让他足够了解各个地区用户的需求与习惯,有助于深蓝更系统性地在当地推广,建设渠道,加速品牌传播。

随着中国长安汽车集团的成立,海外市场成为长安的重中之重,也是其作为央企所肩负的责任。2025年上半年,长安汽车海外销量达到29.9万辆,同比增长5.1%;2025年8月海外销量5.6万辆,同比增长23%,但与比亚迪、奇瑞等自主品牌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高管履新赋能全球市场,阿维塔、深蓝这场人事换防的背后,瞄准的关键目标正是全球化。

“空降兵”补齐营销短板

作为“央企新能源销量冠军”的深蓝汽车,今年上半年增速开始放缓,前8个月仅完成36万年销量目标的55.3%,压力犹存。“有好产品讲不出故事”“遭遇攻击难以有效反击”是深蓝当前所面临的主要短板。

在2025年上海车展期间,邓承浩曾坦言深蓝在营销上存在问题。他表示,深蓝整个团队85%都是研发人员,品牌与营销体系直到2022年才开始系统搭建,经验浅、人员少,产品力强,但在用户沟通与品牌叙事上明显不足。

总是以“邓工”自居的邓承浩,无疑是位“技术型”人才。今年上半年,深蓝品牌因“车机广告”事件而卷入舆论风波,邓承浩也不得不坦言,自己在市场营销方面确实不够擅长,相比之下,他更擅长于产品与技术的深耕。因此,姜海荣的加入无疑为邓承浩提供了有力的补充,用邓承浩自己的话说,就是“正想打瞌睡,就有人送来了枕头”。

据公开资料,姜海荣在消费电子领域积累了超过二十年的宝贵经验,其职业生涯覆盖了研发、产品及市场营销等多个核心环节。他最初在华为担任研发工程师,随后逐渐转型至市场岗位。2020年,随着荣耀品牌的独立,姜海荣出任中国区首席营销官(CMO),全面负责国内市场的品牌塑造与推广工作。

image.png

在邓承浩眼中,自己更擅长于产品与技术的钻研,而姜海荣则在市场与营销方面有着深厚的功底,两者结合必将产生巨大的协同效应。汽车思维与ICT思维的交融,定能碰撞出绚丽的火花。深蓝品牌需要融入智能化的基因,而姜海荣对智能网联产品的深刻理解,正是深蓝所急需的。

“如果我们想要取得胜利,没有捷径可走。有些企业片面地认为,只要营销能力强或得到国家支持就能成功,但我认为,本质上还是要提供差异化的产品。你永远要相信,一个真正的好产品,一定是消费者真心喜爱的。”在姜海荣看来,产品的好坏不能仅凭品牌方的自我判断,而应以消费者的认可为标准。在ICT领域,做产品绝对不能追求面面俱到,而要打造出真正的长板,这些长板是用户能够切实感受到并经常使用的。“我相信,在汽车领域,这一原则同样适用,因为我们解决的是消费者的问题。”

两位“领航者”携手并进,邓承浩透露,目前有两套计划正在实施:一是邓承浩专注于规划与下一代产品的开发,而姜海荣则负责当前的经营工作;二是邓承浩深耕产品技术,姜海荣则全力抓好市场营销。二者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形成“产品+市场”的双重驱动力。

“技术派”与“营销派”的结合,背后反映了汽车行业竞争逻辑的转变。随着华为、小米等科技巨头跨界涉足汽车领域,汽车产品的属性越来越接近电子消费品,营销方式也开始借鉴早些年3C行业的策略。尽管姜海荣首次以汽车品牌高管的身份面对媒体时自称是“车圈新人”,但他在3C领域,尤其是华为所积累的用户运营和品牌传播经验,正是深蓝目前最为需要的。

燃油车与新能源并驾齐驱,冲刺下半场

除了阿维塔、深蓝两大自主新能源品牌外,此次人事调整还涉及合资品牌长安福特以及长安旗下的启源和引力系列。

分管品牌从阿维塔转向长安福特后,王孝飞成为了这家合资公司的“中方掌门人”。此次变动或许与福特新一轮的新能源攻势密切相关。

在长安汽车向新能源转型的过程中,王孝飞肩负重任。他曾担任深蓝汽车董事长,并在2023年末开始分管阿维塔科技业务,成功构建了“增程+纯电”的双动力体系,并通过引望加强了阿维塔科技与华为的合作。

2024年,阿维塔全年销量达到7.36万辆,同比增长140%;今年以来,阿维塔已连续六个月销量破万。

相比之下,在合资品牌整体下滑的背景下,长安福特也未能幸免。今年1至5月,长安福特累计销量为7.7万辆,较去年同期的9.2万辆下滑了16.44%。加快长安福特的新能源转型步伐,成为其扭转颓势的关键。目前,长安福特代号为CX810的新能源产品正在有序推进中。

作为长安福特的“中方掌门人”,王孝飞此次履新的重任在于通过电动化转型带动长安福特的销量回升。

曾任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以及长安汽车副总裁等职务的杨大勇,此次接替了“引力”和“启源”品牌的领导职务。前者为燃油车及混动车型品牌,后者为新能源品牌。基于其过往在燃油车与新能源领域的双重经验,此次调动被视为长安汽车稳固基本盘的信号。

“并非所有人都适合新能源车。”近期在长安科技生态大会上,履新后的杨大勇坦言,尽管新能源车发展迅速,燃油车市场份额逐渐被侵蚀,但未来市场上仍将有至少35%的用户会继续选择燃油车。

杨大勇上任后推出的“逸动”车型第四代产品,也明确了长安汽车燃油与新能源并重的发展路径。据杨大勇介绍,接下来第四代逸动有望推出新能源车型,进一步丰富产品矩阵,满足不同用户群体的多元化出行需求。

image.png

“只要长安的燃油车板块能够稳住阵脚,未来我们还有一系列的计划。明年,国内市场要实现120万辆的销售目标,再加上海外市场,2026年要努力奋斗达到200万辆。”在杨大勇看来,未来长安汽车的答卷中,燃油车仍然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长安此次分管领导的调整具有一定的业务针对性,“技术派”、“营销派”与“出海派”的结合,将助力其实现2030年产销必保400万辆、奋斗500万辆的目标。新央企密集的人事换防背后,承载着长安打造世界级汽车品牌的雄心壮志,也是其升格为新央企后必须直面的考核与命题。

然而,4月11日,长安汽车公告称王俊因工作变动不再担任公司总裁职务,且不再担任公司任何其他职务。

时至今日,长安汽车尚未任命新总裁。分管业务调整后,谁将操盘新央企的海外、营销、新能源三大课题,带领中国长安冲刺下半场,仍是一个待解的谜题。

五大挑战与人事调整的深层次原因

智库君认为,新长安的密集人事变动在意料之中,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核心驱动力在于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与加速战略转型。 当前,中国汽车产业正经历着一场“史无前例的深刻变革”,传统燃油车向电动化、智能化跃迁的步伐显著快于行业预期。长安汽车在此浪潮中,正承受着来自特斯拉、比亚迪等新能源领军企业,以及蔚来、小鹏、理想等新兴造车势力的双重夹击。

首要动因在于“新汽车”战略的迫切需求。长安汽车已正式发布“新汽车 新生态”蓝图,并同步推出深蓝、阿维塔、启源等创新品牌。这些新兴品牌亟需具备互联网思维、用户运营实战经验及深厚软件技术背景的领军人物。传统燃油车时代的管理架构与经验体系,在新战略框架下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引入新生力量或实施岗位轮换成为必要之举,以确保与新战略方向的高度契合。

其次,人才竞争成为智能电动汽车领域的核心战役。该领域的竞争,归根结底是高端人才的比拼,特别是在软件、算法、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关键技术领域。通过人事布局的优化,长安汽车旨在将精英力量聚焦于战略核心地带,同时也为外部高端人才的加盟预留了空间。

再者,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也为长安汽车的人事调整提供了政策导向。作为中国汽车工业的重要支柱,长安汽车的发展必须紧跟国家深化国企改革的步伐,构建更加灵活、高效、市场化的现代企业管理体系。人事调整作为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提升决策与执行效率的关键一环,有助于进一步明确权责划分,建立更为科学合理的激励与考核机制。

此外,业绩导向与问责制的强化也是人事变动的重要驱动力。在汽车行业这片竞争激烈的战场上,业绩是衡量一切的标准。部分人事变动直接与业务板块或负责领域的业绩表现挂钩,体现了公司对业绩的严格把控与问责机制的严格执行。

然而,新长安在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征途中,仍面临诸多挑战,这些挑战也是推动本轮密集人事调整的深层次原因。智库君将其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财务与盈利的双重压力。新能源业务的持续亏损,不断侵蚀着传统燃油车的利润空间,导致“造血能力”减弱,现金流紧张。同时,过度依赖外部供应链,核心技术自给率低,进一步加剧了财务困境。

二是品牌与产品策略的混乱。多个品牌定位模糊,内部资源分散,未能形成有效的协同矩阵。部分品牌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产品定义失误,导致同集团品牌间相互竞争,内部价格战频发。

三是产品质量与口碑的下滑。车机系统等问题引发大量用户投诉,而售后响应不足,严重透支了品牌信任度。

四是技术研发与迭代的滞后。在智能电动核心技术领域,如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长安汽车尚未建立起持续领先的技术壁垒,且技术路径存在短视行为。早期为压缩成本采用封闭系统架构,导致老车型升级困难;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算力较低,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五是运营与决策效率的低下。作为大型国有车企,长安汽车可能受体制因素影响,决策流程冗长,对市场变化的响应不够敏捷。难以适应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的技术迭代和竞争节奏;在海外市场拓展方面,如欧洲市场,面临品牌认知度低和渠道能力不足的挑战。

image.png

智库君认为,新长安汽车集团所面临的,是一场系统性、多层次的转型挑战。其核心问题在于如何平衡短期销量与长期盈利的关系、如何整合多品牌资源以避免内耗、如何真正提升产品品质与技术支持能力以重建用户信任,以及如何克服大企业架构下的决策与响应效率问题。这些问题也是众多传统大型车企在向新能源和智能化转型过程中普遍面临的难题。

总而言之,新长安这一轮密集的人事变动,本质上是一次主动的、战略驱动的大规模组织重构。这表明长安汽车管理层已深刻认识到转型的紧迫性,并正通过调整“人”这一最根本的要素,来推动这场既艰巨又必须成功的变革。后续成效如何,还需观察人事调整后,长安汽车在市场份额、新产品推出速度及盈利能力等方面的具体表现。

责任编辑 : 宋姗姗

网友留言

登录  |   注册
无标题文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