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快讯

筑牢安全基石:论辅助驾驶强制标准从严的必要性

来源 : 有车智联
发表 :  2025-08-01 12:14:34

 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为了有效遏制过度宣传,并确保广大用户的使用安全,工信部已正式启动了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制定《智能网联汽车 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这一强制性国家标准。这项标准的出台,无疑将在智能网联汽车的规范发展上起到里程碑式的作用。

image.png

作为一名在汽车测试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工程师,我深知标准制定的不易。记得当年我也曾参与过类似的标准立项过程,深知其中艰辛。标准的制定,往往需要在严格与宽松之间寻找一个微妙的平衡点,而这一点,正是各方争议最为激烈的焦点。

image.png

倘若让你来选择,你会倾向于哪一种标准呢?我的立场很明确,我认为标准应该越严越好。毕竟,在安全问题上,任何一丝的松懈都可能带来无法挽回的后果。

即将出台的这一强制性国家标准,将对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的功能边界、驾驶员监测要求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同时还对系统的探测能力、事故处理机制等提出了详尽的技术要求。可以预见,这一标准的覆盖面将相当广泛,特别是在责任划分和事故处理方面,它将消除一切模糊地带,确保每一个细节都有章可循。

当然,关于这些显而易见的内容,我就不再过多赘述了。接下来,我想深入探讨一下大家可能不太了解的行业内幕。

image.png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出台的是强制性国家标准(GB),而非推荐性国家标准(GB/T)。强制性国家标准,顾名思义,是必须无条件执行的技术法规,它关乎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国家安全及生态环境安全,任何企业或个人都不得轻视。

那么,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制定究竟有何重要意义呢?它就像是一道不可逾越的底线,尤其是在安全领域。这道底线,不仅是对企业的约束,更是对广大消费者的保护。

image.png

虽然智能网联汽车的国家标准尚未完全落地,但我们可以从同样重要的动力电池国家标准中窥见一斑。以GB38031《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为例,这一强制性国家标准对电动汽车的动力蓄电池提出了严格的安全要求。一旦企业未能达到这些要求,将面临严厉的处罚。

在国家层面,除了强制性国家标准(GB)外,还有推荐性国家标准(GB/T)。与强制性国标不同,推荐性国标是自愿执行的,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是否采用。当然,一旦被法律法规引用、纳入合同或公开声明采用,推荐性国标也将具有强制执行力。

那么,推荐性国家标准的意义又何在呢?它的本质在于填补空白或促进创新,而非设定安全底线。例如,GB/T31486-2024《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电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GB/T31484-201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循环寿命要求及试验方法》以及GB/T34013-2017《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产品规格尺寸》等标准,分别从不同的维度对动力电池的性能进行了约束和规范。

说到这里,不禁让人思考一个问题:如果将强制性国家标准(GB)定得更高一些、更全面一些,是否会让用户更加放心呢?答案无疑是肯定的。毕竟,更高的标准意味着更严格的要求,也意味着更高的安全保障。

image.png

然而,在汽车行业,却存在着一个不成文的习惯:企业标准(企标)往往高于行业标准(行标),行业标准又高于国家标准(国标)。这一习惯的形成,与标准的约束力直接相关。强制性国家标准需要确保绝大部分企业有执行能力,因此它的要求不能过高。而其他标准(如推荐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的技术要求则不得低于强制性国家标准。

以动力电池为例,很多车企都会声称他们的企业标准强度是国家标准的几倍,测试项目也更多。这在业内并不罕见。比如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就通过了400kN的挤压测试(远超国家标准的4倍),并在70km/h的车速下完成了刮底测试,电池包仍然可以复用。又比如通用的奥特能电池包,其开发认证项目总计达到了37项,每个大项都比国家标准更严格。

按照常规逻辑,一个新标准的出台,应该先保证普适性,再逐步提高难度。GB38031动力电池国家标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2020年版本出台后,大部分车企都能顺利通过。但到了2025年版本,有些不思进取的企业就开始感到吃力了。因为这一版本对24项标准项目中的大部分进行了修订或增加,尤其是热失控这一项,从“留足5分钟逃生时间”变为了“彻底不起火、不爆炸”,门槛显著提高。

然而,在智能网联汽车标准方面,我认为这种稳步推进的思路未必还能奏效。这一方面是因为智能网联汽车的规模已经相当庞大,无需再等待“市场成长”。据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透露,2023年上半年,我国具备组合驾驶辅助系统的乘用车新车销量占比已经达到了42.4%。而据乘联会分会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新能源乘用车中,装备L2级及以上辅助驾驶系统的比例更是达到了55.3%。

另一方面,现在车企对待智能网联汽车标准的做法也明显不同于传统思路。过去,我们总是强调企业标准要严格,产品必须确保无问题才能发布。但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由于可以通过OTA进行升级,因此车企在心理上可能会有所松懈。

image.png

此外,智能网联汽车标准的制定还面临着一个尴尬的现实:费力不讨好。与动力电池相比,智能网联汽车所面临的路况要复杂得多。你制定了“夜间鬼探头”的规则,但可能没规定“夜间+雨天”的情况。一旦出事,反而容易被内部追责。因此,在制定企业标准时,制定者往往会背负很大的压力。

再加上现在智能网联汽车已经成了车企卷销量的关键所在,大家都抢着推出新车。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确保标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我认为,在智能网联汽车标准的制定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考虑技术的成熟度、市场的接受度以及消费者的安全需求。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行业自律和监管力度,确保企业能够严格按照标准执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推动智能网联汽车的健康发展,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出行体验。 结果证明,许多产品在尚未完备的情况下就已仓促面世。

综述

关于这项标准的未来走向,我们仍需耐心等待其揭晓。根据公示的相关信息,该项目自2024年3月22日申报起,历经22个月的打磨,终于在2025年6月4日至7月4日期间迎来了公示。

当然,如果你对这项标准怀有浓厚兴趣,也大可不必一味等待。

在标准制定的过程中,一旦初稿出炉,便会进入征求意见的环节。此时,起草单位会广开言路,向有关单位、业内专家及广大公众抛出橄榄枝,诚邀他们提出宝贵意见,以期标准能够更贴近实际需求,更具实用性。

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相关规定,这一公开征求意见的阶段将持续整整3个月。

举例来说,编号为20240998-T-339的《电动汽车车载动力电池耐久性要求及试验方法 第1部分:轻型汽车》标准,当下正处于这一关键阶段。此时,你若对其中的某些条款心存疑虑或认为有所不妥,完全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责任编辑 : 宋姗姗

网友留言

登录  |   注册
无标题文档
TOP